广东163网建议行测久不突破?可以尝试下这4种方法

广东163网编辑:我们之前做过一次调研,发现很多同学都会不约而同指向一个“痛点”–陷入瓶颈,无论如何学习也无法突破
对于这一问题的常见解决方法,大多还是会从“行测”出发,埋头强化练习来获取突破机会。
但近期机缘巧合下我读了一本书–成甲老师的《好好思考》。一些观点与我不谋而合,所以刻意整理篇文章分享给大家,希望也能启发大家。
在分享前,需要先与大家达成一个基本共识:
“读万卷书,行万里路”自有道理,但对于广大备考者而言,往往需要在短时间内达到更好效果,所以我们才需要去研究学习方法与方式,以提高学习备考效率
OK!进入正题,书内自序中有句这样的话:

“在我过去的经验中,成长就要学习,而学习就是要掌握更多的知识。然而查理·芒格则认为,学习并不是追求更多的知识,而是要寻找更好的决策依据。这个更好的决策依据,就是那些经过广泛验证的原理和规律,他称之为思维模型。”

成甲老师在《好好思考》中把思维模型拆解成四个层次:“解决任何一个问题的有效策略,都可以从经验技巧、方法流程、学科原理和哲学视角四个层次思考追问。”

我先帮大家简单梳理一下。首先,关于查理·芒格的观点。

该观点与行测基本相通,行测是考察基本素养及各方能力的,素养需要知识与价值观的积累与沉淀,素养越扎实,才能更好更快在判断选择上拿到更准确的那一项

其次,关于四个层次的思维(学习)模型。

经验技巧:即过往经验的一些总结,这种模型在行测中相对通用,大家听过的很多“浅层”型课程,都是基于过往真题提炼的相关经验技巧。

但这类模型有个通病,简单来说就是过于局限与粗糙了,没有去界定适用场景,套用到行测上,也就很容易导致大家在做题的过程中,最后选项的纠结

举个场景化一些的例子,很多谚语就是广大劳动人民的实践经验。“宁为玉碎,不为瓦全”是一种经验,“留得青山在,不怕没柴烧”也是一种经验,当真的遇到问题时,我们是选择前者,还是后者呢?

方法流程:在我的认知里,恰是“经验技巧”型的一种完全体态的升级,只是它把很多常见型问题的解决方案给标准化、流程化了。

比如资料分析题,常见的做题流程就是“审题-列式-速算”;大多数行测备考者,都是按部就班地先学习理论知识,而后通过训练去巩固知识。

对于行测而言,这种问题的弊端也会比较明显,因为行测这门综合性的考试,出题上每年都在不断变化,对于追求70,甚至75分往上走的同学而言,这类常见的方法流程往往很难最终取得理想效果。

这也是我常吐槽一些机构的原因,课程不基于趋势及时调整更新,针对过往真题的教演往往都在“刻舟求剑”

学科原理:即各门学科中科学家们发现的重要科学原理,当把解决问题的方案或策略追溯到学科原理时,方案或策略会更具准确性

个人从未将行测定义为一门学科,而是多门学科组合而成的综合性考试。针对各门学科分别展开练习或考试时,都会有对应的学科原理,比如“逻辑判断”,就不能脱离《逻辑学》内阐述的一系列原理与原则。

这也是为什么我会刻意讲述一些看似与行测无关,但又是必学部分的课程。

当然咯,行测有作为一场综合性考试的应试要求与考察维度。

哲学视角:是针对不同学科最基本的思维方式或角度,这一模型显然更为宏观,也更为抽象,应该来说是广大行测教研者需要去追求并深思的

比如我最近也在看的一本书–《微积分的力量》,作者斯托加茨作为一名应用数学大家,通过非常有趣的方式解读微积分与实际生活的结合,读起来特别有意思。

需要重点说明的是,以“哲学视角”进行输出,往往需要极强的同理心。

综上,“经验技巧”“方法流程”自有弊端,“学科原理”能够提高选择的准确性,“哲学视角”更多是对教研者的要求。

四者本质上不存在取舍问题,而更多的是如何从四个维度,基于自身情况提升备考效率。


《羚羊行测123卷》

电子讲义领取

《123卷》共计204页,全书基于整体行测考情走向,涵盖近五年常考的123个考点,均有配套视频讲解,详情可以到文末找我。

适合参加2024事业单位职测、2025国省考想要打好基础的考生!

适用省份:河北、山西、辽宁、吉林、黑龙江、江苏、浙江、安徽、福建、江西、山东、河南、湖北、湖南、广东、海南、四川、贵州、云南、陕西、甘肃、青海、北京、天津、上海、重庆、内蒙古、广西、西藏、宁夏、新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