广东163分析事业单位兴起派遣制、参聘制的3个原因!

广东163编辑:近年来,由于社会经济下行,体制内的工作岗位成为了广大求职者的热门选择。事业单位的稳定性、薪资待遇和福利都成为了吸引人才的重要因素。然而,在体制内工作也面临着一些变化,编制岗位逐渐减少,取而代之的是派遣制和参聘制人员。

近几年,为了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以及应对“退休潮”,许多事业单位大幅扩招,吸引了众多求职者报考,甚至有些人甚至专门“家里蹲”几年,坚持考公务员或事业单位。然而,相对于过去,未来进入体制内的机会可能会变得更加困难。
事业单位的招考情况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,许多地区在招聘员工考试时强调采用“参照事业单位聘用制人员管理”的方式,意味着这些岗位没有编制,不是正式的体制内员工,而是与外部企业单位一样的“参聘人员”。并且,部分事业单位甚至不再直接招聘新员工,而是通过外包的方式来填补人员缺口。
为什么体制内工作的编制岗位越来越少,派遣制、参聘制的人员越来越多呢?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:
1.减轻财政负担:体制内编制岗位的吸引力不仅在于工作的稳定性,还体现在薪资待遇相对较高。然而,对于国家和地方政府而言,体制内编制岗位的高薪资待遇是一项沉重的财政负担,尤其是在经济发展趋缓的情况下。因此,近年来,各级政府开始实行“清编”政策,力图减轻财政支出。而通过派遣制、参聘制的方式填补人员缺口,不仅能够有效节约养老金等福利成本,还能降低财政压力。
2.提升服务质量:一些在编的体制内人员工作态度不佳,甚至表现恶劣,这主要与他们认为有了编制就是拥有了“铁饭碗”,一辈子无忧有关。然而,对于体制内部门来说,提高服务质量才是更重要的。通过采用派遣制、参聘制,只有工作表现好的人才能够得到续聘,而工作表现差的人则会被淘汰,这样才能够确保事业单位的服务质量得到提升。
3.避免“吃空饷”现象:在体制内,由于缺乏较好的退出机制,导致一些在编人员出现了“吃空饷”的现象。无论编制是否有空缺,他们仍然可以领取薪水,这不仅浪费了财政资源,也对整体的事业单位构成了负担。通过增加派遣制、参聘制人员的数量,不仅能够起到“清编”的作用,还能够避免这种不必要的浪费。

体制内编制岗位的趋势

随着经济形势的变化以及社会对公共服务需求的不断增长,体制内的工作岗位将会出现一些变化。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,体制内工作的编制岗位将逐渐减少,派遣制、参聘制的方式填补人员缺口将会变得更加普遍。
在整个社会体系中,体制内部门的主要职责是为人民服务,而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更多依赖于体制外各行各业的努力。如果所有人都涌向编制岗位,对于国家的可持续发展而言,必然会产生不利的影响。因此,在体制内的工作将逐渐趋向多样化,采用派遣制、参聘制的人员将会越来越多。
当然,进入体制内的派遣制、参聘制人员的待遇与编制岗位的人员并无太大差别,都需要签订聘用合同,并按照事业单位在编人员的标准执行。但是,他们需要更加注重工作的质量、提高服务水平,才能够在事业单位中获得更长久的稳定性。
总的来说,体制内的编制岗位越来越少,派遣制、参聘制人员越来越多,主要是为了减轻财政负担、提高服务质量以及避免“吃空饷”的问题。虽然对于求职者来说,选择派遣制、参聘制的体制内工作可能比编制岗位更具挑战,但只要有正确的工作态度和保持良好的工作表现,仍然能够在事业单位中长期稳定就业。